温彬: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四条主线

2024-08-13  来源: 新浪财经

作者:温彬、王静文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以下简称全会)于2024718日胜利闭幕。这次全会沿袭了此前三中全会部署整体改革的传统,将全面深化改革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有机结合起来。这既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

 

 词频变化显示改革主线

 

  此次全会部署了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等十四个方面的改革措施。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相比,此次全会公报中一些关键词的词频出现了不小变化。

 

  其中,“改革”出现53次,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略有下降,但仍然是第一热词,反映出此次全会继续沿袭部署改革的传统。“经济”词频有所下降,显示出改革正由经济向其他更广阔的领域延伸。“开放”出现频率大致相当。

 

  值得关注的是,“发展”“现代化”“高质量”的词频均有所上升,反映出新时代的发展是围绕现代化目标的高质量发展。“创新”词频小幅下降,但与之相关的,“科技”“教育”“人才”等词频均有提升。“新质生产力”作为当下热词,在公报中出现了两次,反映出党中央对于从供给端加强创新、摆脱“卡脖子”困境、占据科技最前沿的高度重视。

 

  “治理”词频由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9次上升至14次,将党领导下各领域治理机制的完善放在更突出的位置。“金融”出现频率上升,自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金融强国”目标之后,党中央对于金融改革重视度提高。“财税”也被多次提及,在地方财政紧平衡、债务风险上升等背景下,今年市场对财税改革寄望较高。

 

  “民生”词频明显上升。如公报所说,“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要“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安全”“风险”出现频率上升。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经济充满不确定性的条件下,宏观稳定成为稀缺资源。此次全会继续高度关注风险与安全问题。此外,“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重点领域风险”首次在全会公报中出现,显示出党中央对于防范化解相关领域风险的重视。

 

  从这些词频变化来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将沿着四条主线展开,即更加重视质量、更加重视治理、更加重视民生和更加重视安全。

 

  图1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词频统计

 

 

  主线之一:更加重视质量

 

  全会提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对“高水平”与“高质量”的强调,显示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将更加重视质量。

 

  全会强调,“必须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更好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公报未提及“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而是对市场机制有了更高要求,特别是对“维护市场制度、弥补市场失灵”的强调,显示出下一阶段改革将力图在效率与公平之间把握平衡。

 

  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的支柱之一,就是要继续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高质量发展则“必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需要指出的是,公报全文更多强调供给侧,几乎未提及需求侧,这主要是由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符合改革本意,需求侧主要涉及逆周期调节和稳增长。

 

  公报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自20239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以来,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政策路径不断丰富,与其相关的制度安排也逐步落地。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各地需注重结合本地资源禀赋和基础,因地制宜地推动新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

 

  与发展新质生产力密不可分的是“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继党的二十大报告之后,全会再次强调了“教育、科技、人才”的三位一体目标,这实际上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

 

  主线之二:更加重视治理

 

  全会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目标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一脉相承,既体现了目标的一以贯之,也体现了政策的连续稳定。对治理的强调,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线之一。

 

  全会指出,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相应地,“必须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统筹推进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

 

  近年来,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相关政策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匹配,使宏观调控的政策效果受到影响,为此2023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此次全会再次强调,凸显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紧迫性。

 

  具体举措方面,公报提出要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和政策统筹协调机制、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和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其中,财税体制改革是市场关注重点,相关改革既要着眼于解决短期面临的宏观税负持续下行、财政紧平衡、地方债务风险上升等压力,也会致力于推进现代预算制度、现代税收制度和现代政府间财政关系改革,以财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金融体制改革则会围绕“加快完善中央银行制度、完善金融机构定位和治理、发展多元股权融资、优化国有金融资本管理体制、制定金融法、推动金融高水平开放”等展开。

 

  提升治理能力还要求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公报提及“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首次被并列提出,显示出党中央对于统筹城乡融合发展的综合考量。

 

  主线之三:更加重视民生

 

  全会公报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包括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系统观念等原则。

 

  “以人民为中心”正是改革的初衷。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因此,本次全会提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其原则和目标,为“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具体举措则体现在五个方面,即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及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前四项工作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已有全面部署。“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为首次提及,目标是应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压力。

 

  主线之四:更加重视安全

 

  全会提出,国家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经济充满不确定性的条件下,宏观稳定已成为稀缺资源。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单列一章详细阐述安全问题,将“统筹发展与安全”提高至前所未有的高度,要求“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更加重视安全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线之一。

 

  从原则和目标来看,“必须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完善维护国家安全体制机制,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切实保障国家长治久安”。具体举措包括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完善公共安全治理机制、健全社会治理体系以及完善涉外国家安全机制。

 

  其中,涉外国家安全体制为首次提出,目的应是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地缘政治压力,使我国在对外交往中更能有据可依。此外,公报还重申“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特别强调要“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四个方面逐渐对齐国际标准,打造透明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通过积极主动融入全球经济,有效应对逆全球化压力,进而防范外部风险。

 

  在应对内部风险方面,全会强调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落实好防范化解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重点领域风险的各项举措”。这是在全会层面首次提及,显示出防范化解风险的坚定决心。此外,本轮改革在民生方面强调“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从侧面反映出财政政策也会兼顾风险防范。

 

  来源丨《中国金融》2024年第15

 

  (本文作者介绍: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责任编辑:张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