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彬:政策保持定力,3月LPR报价继续“按兵不动”

2025-03-21  来源: 新浪财经

作者:温彬 


  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2025年3月20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1年期LPR为3.1%,5年期以上LPR为3.6%,为连续第5个月维持不变。

 (一)货币宽松暂不急迫,政策利率持稳,3月LPR报价延续“按兵不动”

年初以来,面对前期市场一致性宽松预期及抢跑带来的利率过快下行,以及稳汇率压力加大,央行适时提出“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择机调整优化政策力度和节奏”,政策重心阶段性转为稳汇率、防利率风险、防空转,开年以来货币总闸门总体较紧,资金面维持紧平衡状态,引导市场修正预期。


近期,稳汇率压力有所缓解、市场利率中枢明显上行,货币政策阶段性目标逐步达成;但海外政策不确定性仍大、掣肘犹存,同时国内经济的短期企稳和长期宏观叙事改善,也使得货币宽松的预期虽仍然存在,但暂不急迫。“利率锚”未动,LPR报价下调的基础未发生变化。


从海外看,近期美国数据整体有转弱迹象,滞胀或衰退预期再起,美元指数从年初高点回落至103附近,人民币汇率压力相应减弱,近日维持在7.23左右。但后续看,关税的影响或逐步显现,稳汇率必要性仍强。


3月经合组织(OECD)发布新一期全球经济展望,将2025、2026年美国经济增速分别下调0.2和0.5个百分点至2.2%、1.6%,表示在普遍贸易冲击的情况下,美国家庭不仅要付出高昂的直接代价,还可能引发美国经济放缓和全球供应链的连锁反应,其代价远超关税带来的短期收益。3月17日发布的亚特兰大GDPNow模型预计一季度美国经济将折年收缩2.1%,同日发布的美国2月零售数据则再次低于预期,令市场对美国经济忧虑进一步上升。3月美联储议息会议声明中,也新增“经济前景不确定性增加”的表述,对2025年美国实际GDP增速的预期中值从2.1%大幅下调至1.7%,并同步将2026年和2027年下调至1.8%和1.8%。


但后续来看,美国经济增速虽趋缓,但仍存一定韧性,尤其是特朗普关税政策影响下通胀预期仍在走高,3月密歇根大学5年通胀预期升至3.9%,达到30多年来的最高值,扰动美联储降息进程。若后期特朗普对中国进一步加征关税,势必会继续对我国贸易顺差乃至人民币汇率造成冲击,汇率双向波动加大,稳汇率必要性仍强。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运行平稳起步,主要经济数据整体朝着向好方向发展。年初信贷实现“开门红”,2月制造业PMI重返扩张区间,1-2月工业增加值、服务业生产指数、社会消费品零售、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均比去年全年有所回升。虽然部分指标较去年12月增速有所回落,复苏基础仍有待稳固,但经济运行总体仍在恢复向好的延长线上。


同时,两会政策对消费、科技倾斜力度较大,全方位支持科创企业发展,提振市场信心,改善风险偏好;扩大内需政策细则陆续出台,如生育补贴、新一轮以旧换新、提升收入预期等,也使得市场对宏观长期的一些担忧有所好转,增加了央行“底气”。


银行负债成本高企、盈利承压,LPR继续下调受限


一方面,负债短缺和资金面紧平衡下,银行负债成本高企。


  近年来银行存款增速快速下降,存贷增速差扩大。今年1-2 月,一般性存款共增加5.1万亿元,一般性贷款增加5.9万亿元,存贷差为-8000亿元,银行体系流动性压力逐步显现。


银行存款增速放缓的同时,年初以来央行资金投放相对有限,信贷投放和政府债承接方面的资产配置需求又较为刚性,导致负债缺口增加,特别是国股行,面临较大压力。


核心负债增长承压,银行通过加大同业存单、金融债发行来弥补负债,并可能吸收成本更高的存款,如结构性存款、国库定存等,进而推高存单等利率,提升银行负债成本。3月初,各期限同业存单利率均升至2%以上水平,且期限倒挂严重;3月19日,1M、1Y同业存单收益率分别收至2.04%和1.97%,仍处于较高水平。


在银行整体缺负债下,部分银行通过高息揽存来缓解自身存款压力,不利于全行业负债成本控制,主动负债和核心负债成本下降速度放缓。


另一方面,重定价效应和新发贷款定价未企稳,银行息差继续承压。


受去年LPR大幅下调和存量房贷利率调整影响,今年一季度资产端重定价压力较大;当前资金价格上升和负债成本高企下,银行资产端尚不具备提价能力,因而净息差延续承压并压缩银行盈利空间,使得LPR继续下调的空间和动力不足。


2025年,在“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要求,以及有效信贷需求实质性回暖之前,新发生对公贷款利率仍在下行。零售端,新发放按揭利率相对稳定,但非房消费贷定价受需求不足压制持续走低,消费贷“以价换量”特征明显。


央行数据显示,2月企业新发放贷款(本外币)加权平均利率约3.3%,环比1月下降10个基点,比上年同期低约40个基点;个人住房新发放贷款(本外币)加权平均利率约3.1%,环比持平,比上年同期低约70个基点,贷款利率继续保持在历史低位水平。


 (三)政策性降息仍需相机抉择,结构性降息和降准有望优先落地,LPR下调时点或后移


虽然《政府工作报告》重申要“适时降准降息”,但从央行表述看,也明确提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对状态的描述”的“状态说”;并在“平衡好短期与长期、稳增长与防风险、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之外,新增“支持实体经济与保持银行体系自身健康性的关系”,表明央行需要平衡的事项较多,未来随着银行息差压力增大,其在政策端的权重也会相应增加,会约束货币政策宽松的空间。


短期内,预计货币政策重心依然在稳息差、稳汇率和防范中小银行投资长债风险。后续,考虑到银行负债端压力,以及强化货币与财政协同、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的需要,降准仍有实施必要,但要综合考虑政策利率水平、流动性充裕程度、实体经济融资条件等,4月中旬或为观察期。


关于降息,央行提出降低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利率,目前以再贷款为主导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规模在7万亿元左右,再贷款利率为1.75%,未来为强化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激励效果,降低银行体系负债成本,其利率具有较大调节空间,预估下一阶段调降幅度在25bp左右。


在结构性降息之外,降息成效的显现,还可通过其他途径实现,如通过与财政协同,保持财政贴息力度,切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以及更好发挥自律机制作用、畅通利率传导,通过降低银行负债成本(加强结构性存款自律管理、进一步下调加权平均存款利率),强化存贷款利率协同,也可进一步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继续下降。


总体来看,在外部不确定性上升、内部政策效果观察期、整体政策空间有所约束(稳汇率、稳息差、防风险)的环境下,央行货币调控“相机抉择”特征会继续体现,政策利率下调的时机和幅度仍需观察,LPR调降的时点也会相应后移。


(本文作者介绍: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责任编辑:张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