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趋势与路径

2022-06-29  来源: 《银行家》2022年第4期

作者:周  罗建章

 

编者按:推动农村金融服务全面乡村振兴,关键在于加快农村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作者分析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不同阶段及其特征,指出农村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内在演变逻辑,进而指出转型趋势及转型路径,为广大农村金融机构提供了数字化转型的理论参考。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ZD116]支持的课题研究成果。

 

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指出,金融业在内的重点产业要实现数字化转型,同时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推动数字城乡融合发展。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的规模达39.2万亿元,占GDP的比重已达38.6%,但农村网民规模仅为3.09亿,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仅为55.9%,低于城镇地区23.9个百分点,这说明,目前数字经济发展存在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的现象。顺应数字化浪潮,推动农村金融服务全面乡村振兴,关键在于加快农村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为农村金融机构“小而活”“人缘好”“接地气”的比较优势插上数字化“翅膀”。 

 

农村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历程 

 

与一般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历程一致,中国农村金融机构历经了以ATM为代表的电子化阶段,以网上银行和电子支付为代表的信息化阶段,以及以金融科技赋能移动终端的数字金融阶段。得益于信息技术手段的发展,新一轮数字化转型阶段的周期不断缩短,技术迭代也不断加快,数字化转型的范围也由金融内部扩展到与金融机构有联系的各主体,这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战略规划调整、风险控制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1世纪之前:业务经营电子化

 

农村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历程始于中国金融电子化建设。1993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加快电子化建设的战略任务。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大型商业银行电子化程度的提高,农村金融机构也开启了金融电子化进程,其特征是操作电子化、系统联网化、标准统一化。

 

农村金融业务由传统手工记账向电子自动化转变,是农村金融电子化的标志。以农信系统为例,在各省级联社的统筹下,农信系统以省域为单位,逐步构建起由电子计算机、通信网络及信息资源组成的金融信息基础框架,并基于统一信息化标准,形成了以计算机为主的财务信息交互系统。 

 

金融电子化改变了农村金融机构原始的业务模式,并逐渐实现了存、贷、汇基础金融服务的电子化和自动化,推动了农村金融机构信贷决策科学化和监管管理信息化的进程。整体而言,农村金融电子化既提升了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绩效,也推动了农村金融机构与现代金融体系的接轨。不过,由于农村金融机构在全国层面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各省农信机构的电子化系统尚存在各自为战、联而不通的情况。 

 

2001~2012年:管理流程信息化

 

客户移动终端的普及为农村金融信息化提供了基础。信息化建设作为中国“四化同步”战略的组成部分之一,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其中金融信息化起到了关键作用。进入21世纪,在互联网技术和手机银行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采取了线下和线上相结合的金融业务处理模式,另一方面手机银行降低了金融交易成本,推动了传统金融机构的信息化转型。农村金融信息化的标志是银行业务的集中处理和网上金融业务的开展,其特征是数据集中化、渠道网络化和管理信息化。 

 

农村金融业务线上信贷决策、资金异地实时汇转及风控管理信息化是农村金融信息化的标志。以中国农业银行为例,其三农金融事业部依托“总行—一级分行— 二级分行—县域支行—营业网点”五级信息化网络结构,实现机构内部涉农业务信息化、跨机构开展金融业务及跨区域金融业务的信息化,通过移动互联机制,切实服务到数量多、分布广的县域小微群体。同时,农村金融信息进程中,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逐步由粗犷发展走向精细化经营管理。不过,与城市金融机构相比,农村金融信息化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信息系统各自开发、独立运行、分散管理,信息孤岛现象明显;另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主要以基础金融服务为主,金融产品单一,未能释放信息化赋能金融创新的优势,在应对金融信息化带来的金融风险上,能力也有所不足。 

 

2013年至今:普惠金融数字化

 

互联网革命催生了数字经济新业态, 推动了农村金融数字化转型。中国数字金融最早可追溯到2004年支付宝上线,但金融业内更愿意将2013年余额宝上线作为中国数字金融发展的元年,大型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和数字科技公司开展金融业务为农村金融数字化提供可供参照的思路。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支持市县构建域内共享的涉农信用信息数据库”,这为破解“农村普惠金融悖论”提供了可能。借助“大云物智链”(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及区块链)等数字技术,降低了农村金融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放宽了抵押品的限制、降低了农村借贷的特质性成本与风险,使得原来被传统金融体系排斥在外的“长尾人群”有机会重新被纳入了数字普惠金融体系。数字技术的应用大幅提升了农村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和可获得性,有力地推动普惠金融的“普”与“惠” 的有机结合。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将“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在此背景下,加快农村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有助于拓展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场景的蓝海市场,为推动智慧农业发展、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民数字素养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支持。

 

金融要素、金融产品及金融资产数字化是农村金融数字化的标志。比如,作为数字新农信的典范,广东农信基于“四横八纵”金融科技服务体系,以金融要素数字化为基础,推动金融产品和金融资产数字化为目的,通过省联社与农商行上下联动,发挥出“小法人+大平台”的优势, 并于2020年以不到全省银行业20%的资产占比,实现了存贷款规模、支农支小信贷投放、扶贫小额贷款发放、服务网点覆盖面以及缴纳税费“全省五个第一”,成为了省域内名副其实的数字普惠金融领跑者、农村金融主力军。

 

在农村金融数字化进程中,金融科技成为主导金融数字化进程走势和影响农村金融市场势力的关键因素,对传统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提出了要求。一方面,金融科技公司在农村金融数字化进程中顺势而起,农村金融机构原本网点多、覆盖广等优势不断被削弱,使农村金融机构不得不开启数字化转型。另一方面,信息积累和数据挖掘作为农村数字金融发展的关键要素,农村中小银行如何进行有效的数据治理,以及中小银行在数字化浪潮中能否维持其获取软信息的“小银行优势”,是农村金融机构在接下来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农村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新趋势 

 

从数字嵌入金融到金融嵌入数字 

 

数字嵌入金融。互联网金融业务和业务渠道的电子化是农村金融机构早期数字化转型的核心特征,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农村金融业务的创新,数字技术也逐步由支撑业务向引领业务转变。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数字技术作为客体嵌入到金融业务的全过程,并与金融深度融合,形成了基于数字化的交易场景、数据智能化分析与挖掘以及数字化信贷全流程管理机制。 

 

金融嵌入数字。数字经济时代的金融竞争是金融生态和数据平台的竞争。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金融嵌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类场景,形成场景金融的新业态,为人们提供生态化的场景金融服务。因此,农村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是组织采纳数字技术的单向局部问题,而是一个组织与技术双向赋能、相互融合的整体性过程。随着数字化转型不断深入,数字技术逐渐拓展至农村金融机构的战略规划、组织架构、业务模式、产品设计、运营机制及IT系统等纵深领域,数字化也将成为金融的重要底色。在数字与金融的互嵌过程中,数字金融生态环境逐步形成。

 

从机构主动选择到技术重塑业务 

 

农村金融机构主动开展数字化转型, 主要是由于数字化转型的速度和完成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在数字经济下的竞争力。因此,参照大型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和金融科技公司开展金融业务的经验, 多数农村金融机构为在数字金融蓝海获得先发优势,主动拥抱数字化的浪潮,沿袭“数字化战略转型—组织职能架构调整— 数字技术采纳—金融业务转型”自上而下的自主转型路径。

 

金融科技成为农村金融机构的关键部门,并重塑金融业务的形态。金融业务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数字技术重塑金融业务是数字化转型的必然结果。从当下涌现出的货币形态数字化、货币职能本质化、金融机构虚拟化等数字金融新特征来看,随着数字乡村建设的深入推进, 未来农村金融业务也将通过数字技术手段即数字化产品的方式呈现,金融业务的系统性革新将是大势所趋。

 

以数字化转型促业务革新 

 

从经验判断到数字征信的信贷决策方式革新。在传统的农村信贷业务中,贷前靠跑腿、贷中靠报表、贷后靠跟进等依赖经验对财务报表和抵质押物来作出信贷决策。数字技术与农村金融业务的结合,推动了农村金融业务流程数字化和决策模型化的革新,数据代替信贷员跑路,有效降低了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性,通过数字征信能够高效地研判借款申请者的风险系数,缓解了信贷配给现象,提升农村基本金融业务的普惠程度。 

 

从以客户为中心到以用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革新。数字移动终端在乡村的普及,使得原本被排斥在传统金融体系之外的“长尾人群”重新被纳入数字普惠金融体系之中。农村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极大地扩展了包容性发展的服务边界,其服务对象也由传统的开户客户扩展为数字所能触达的数字用户,进而推动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对象和经营理念的革新。 

 

从自我单循环到内外双循环的银行价值链革新。数字技术与金融业务的融合共生,突破金融科技的瓶颈是关键。与大型银行相比,农村金融机构在金融科技和技术人才方面存在短板,与第三方科技公司合作加快数字化转型,有助于培育数字竞争优势。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入,金融科技逐渐与金融业务的全流程融合共生,包括贷前的获客和评级、贷中的用户画像与动态管理及贷后的关系维护,这促使银行价值链由相对封闭走向开放共享,推动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流程和底层业务的数字化转型。 

 

农村机构数字化转型路径 

 

农村金融机构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动数字化与普惠金融业务融合发展,既是响应建设数字中国和数字乡村的政策倡导, 更是拓展数字蓝海市场、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的关键。不过农村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普遍面临软信息的数据化程度低、数据更新滞后性强、数字风险与数据治理能力薄弱及数字业务未充分赋能乡村发展等问题,有待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推进数字化转型。

 

完善数字平台系统的构建,强化数字管理和分析工具运用。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数字化与数字乡村并轨同行,充分利用软信息优势,加快信用村、信用户数据的整合与运用,积累用户的数字足迹;另一方面,以省级农信联社为单位,培育数字化人才,联合攻关金融科技,形成有竞争力的适用性技术体系。最终依托乡村数字数据和金融科技,形成统一的“数字采集、数字加工、数据整合、数据运用”乡村数据共享平台。 

 

打破数据壁垒,促进数据开放,加强数据治理。基础数据积累不足、数据质量优化能力不足以及数据管理与业务流程欠融合阻碍数字化高质量转型。亟须破除数据壁垒,促进数据开放,更要加强数据治理。简言之,增强农村金融机构的信息搜集与整合能力是前提,须提升农村金融机构的数据采集质量,将医疗、卫生、社保等数据并入系统。政府支持构建数字生态是基础,须链接电子政务信息完善农信征信系统,促进数字生态系统的动态数据流动,打破政务与金融之间的信息隔墙;加强数据治理是保障,须构建动态化的数据治理架构,提升数字技术与金融业务的联动,切实维护数据主权安全、提升数据价值。 

 

加强数字化转型风险管理。农村金融机构以支农支小支微为主要业务,服务对象的天然脆弱性决定了农村金融业务的高风险与低收益特征并存。虽然数字红利赋予了农村金融机构数字良好的预期,但也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一方面,传统风险评估方式难以适应数字金融和数字乡村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网络风险防范常态化对农村金融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快建设适应农村金融业务特征的风控模式,加强动态监测,规范数字金融产品有序创新,才能严防衍生数字风险。 

 

推动产融深度结合,共建数字乡村生态圈。产业兴,则百业兴,农村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离不开乡村产业数字化。农村金融机构应立足“小而活”“人缘好”“接地气”的禀赋优势,丰富乡村产业的发展场景,结合乡村产业特征,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专门化的精准服务。以深度产融结合推进智慧农业发展、提升农民数字素养,共建数字乡村生态圈,以农村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助推数字乡村建设。 

 

(本文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ZD116]支持)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其中周立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魏敏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