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溢价下金融支持路径选择

2022-06-29  来源: 《银行家》2021年第10期

 

作者:刘晓曙 杨敬成

 

当前,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发展目标的确定对经济结构绿色转型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对于不同行业而言,自身禀赋差异决定其会产生不同的绿色转型路径。金融作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应发挥金融杠杆作用,通过金融引导资源从技术落后、高碳排放的企业流向技术先进、低碳排放的企业,以促进技术进步、推动低碳转型发展。本文基于行业绿色溢价以及碳排放量视角对不同行业的绿色发展阶段进行划分,并依据细分类别下行业绿色转型的资金需求,探讨相应绿色金融支持方式,搭建相应的绿色金融体系。 

 

绿色溢价及碳排放量视角下的行业分类 

 

在我国低碳转型过程中,由于不同行业间发展方式及技术水平的差异导致其会产生不同的绿色转型路径。为更好地评估行业绿色低碳水平,本文从绿色溢价视角来对各行业进行分析。绿色溢价这一概念是由比尔·盖茨在其出版的《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中首次提出,是指与当前现有排放技术的生产成本相比使用“零碳技术”解决方案所引起的生产成本提升的比例,代表了一种特定绿色技术的成本与基于化石燃料的成本差值。绿色溢价是一个不断变动的指标,其产生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零碳技术具有更高的使用成本,另一方面是由于传统的化石能源使用成本中并未包含其所产生的碳排放成本。因此,降低不同行业的绿色溢价水平可视为碳中和战略下的主要目标,当行业绿色溢价为零时意味着零碳技术能够完全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而不产生任何额外的成本。根据公开数据测算,目前行业之间的绿色溢价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与此同时,不同行业间的碳排放量亦存在较大差异。根据中国碳排放数据库(CEADs)中不同行业的碳排放数据分析,我国碳排放量最高的行业为电力行业,占全国总碳排放量的44%, 其次为钢铁、建材行业分别占比18%和13%。相应地,碳排放量最低的造纸行业仅占全国总碳排放量的0.3%。

 

鉴于行业间绿色溢价和碳排放量两方面的明显差异,可将这两项指标作为划分标准对不同行业进行细分。其中,行业绿色溢价水平代表该行业在绿色转型过程中的低碳技术发展程度,绿色溢价较低的行业意味着其选择低碳技术的成本也更低,反之亦然。行业的碳排放量意味着其在整个低碳转型领域所面临的市场空间的大小,碳排放量较高的行业代表在未来的低碳转型过程中将会具有更大的市场空间,反之亦然。因此,可将行业的低碳转型分为高绿色溢价高碳排放量、高绿色溢价低碳排放量、低绿色溢价高碳排放量和低绿色溢价低碳排放量四种类型。 

 

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现状 

 

近年来,我国金融监管机构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措施,推动商业银行开展绿色金融业务并取得了显著效果。截至2020年末,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数据我国绿色融资规模在13万亿元左右。其中绿色信贷规模接近12万亿元,居世界第一位,占贷款总余额比例达到6.92%(见图1);绿色债券存量规模约为8132亿元,居世界第二位。然而,我国绿色金融体系仍面临着一定的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绿色金融供给与需求之间缺乏匹配。根据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测算,为实现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双碳战略目标,到2060年我国新增气候领域投资需求规模将达约139万亿元,年均新增规模约为3.5万亿元,占我国2020年GDP的3.4%。相比于我国当前绿色金融规模,绿色金融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缺口。

 

绿色金融产品期限难以满足相应的融资需求。相比于其他金融项目,绿色项目往往具有更长的投资回报周期,地铁、高铁、新能源等项目的平均投资回报周期往往超过10年。目前我国银行贷款的平均年限为两年,与绿色金融需求期限存在较大差距。存续期限更长的债券类产品是解决该问题的一个相对有效手段,然而发行期限较长的绿色债券占比较低。中国境内市场上60%的绿色债券期限在5年以内,这些债券主要由金融机构发行;期限为5 至10年的绿色债券占比为33%,非金融企业是主要发行人;而发行绿色债券期限更长的政府支持机构(如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占总发行绿色债券的比例不足7%(见图2)。

 


绿色融资结构发展不均衡。当前我国绿色融资结构主要仍以间接融资为主,而绿色股权规模较小,如PE/VC股权投资、绿色IPO和绿色企业再融资方面均处于起步阶段。2018年至2019 年,我国绿色股权年均投资规模仅为424亿元,远小于同期我国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新增量4650亿元以及年均发行绿色债券新增量3344亿元。

 

部分行业难以获得绿色资金支持。根据公开数据显示,我国的绿色金融资金投向主要集中在交通、能源等行业,近几年交通运输及电力能源行业占绿色信贷的比重均超过60%。相应地,绿色农业、绿色林业、生态保护等行业的绿色信贷支持力度较为缺乏(见图3)。

 


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存在的上述问题,说明需要继续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以缓解潜在的资金缺口。基于绿色项目投资回报周期较长的特点,应引导更长期限的资金参与绿色投资。绿色金融结构发展的不均衡则说明需要更多的绿色金融支持方式以助力经济结构低碳转型发展。资金投向的行业集中度较高说明这类行业发展更加受到金融机构的青睐,也意味着其更符合市场化方式进行绿色转型。相应地,绿色资金支持力度较弱的行业则需要采用新的金融支持手段。 

 

基于行业划分的绿色金融体系搭建 

 

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可将企业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在不同的阶段下企业具有不同的风险特征和融资需求,相应的金融支持方式也会有所不同,例如企业的初创期和成长期阶段更加符合天使投资、PE/VC等股权投资的风险偏好,而在成熟期和衰退期阶段、信贷、债券等债权融资方式更加符合企业发展的融资需求。

 

类似地,针对处于不同低碳转型阶段的行业,应采用不同的绿色金融支持方式,且根据其作用的不同可进一步分为引导型绿色金融和服务型绿色金融。其中,引导型绿色金融是指利用金融的资金集聚、资源配置、风险管理等功能引导绿色创新产业非资本要素的流动和重新配置,提升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促进行业的绿色转型发展;服务型绿色金融是指对于绿色转型动力来自于自身转型需求的行业,绿色金融通过辅助的方式满足行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融资需求。 

 

对于绿色溢价水平较高的行业,意味着行业的低碳技术成熟度较低,此时引导型绿色金融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金融通过引导行业资源配置的方式完成绿色转型。对于绿色溢价水平较低的行业,意味着行业的低碳技术成熟度较高,此时服务型绿色金融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金融能够辅助行业发展并加速行业绿色转型进程。无论引导型还是服务型绿色金融,其在促进行业绿色转型过程中的主要途径为:通过金融支持创新发展,促进技术进步,从而降低绿色溢价,绿色溢价的降低为行业内低碳经济替代传统能源经济提供基础,最后基于各行业共同的绿色转型发展实现社会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再进一步可对绿色溢价和碳排放量视角下划分的四个行业进行分析,并探讨符合行业特点的绿色金融支持方式,从而搭建完善的绿色金融体系。 

 

高绿色溢价高碳排放量行业。高绿色溢价意味着创新不足、技术水平较低,处于绿色转型早期阶段,此时的投资回报周期、收益率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与此同时,高碳排放量意味着未来的市场空间广阔,对于提升低碳相关技术降低绿色溢价水平的动力更加充足,转型技术上的重大突破也将会增加行业潜在投资回报率。鉴于绿色转型技术存在技术外部性与环境外部性的双重影响,天使投资、PE/VC等风险偏好较高、预期收益较大的股权类金融支持方式更加符合高绿色溢价高碳排放量行业的绿色转型要求。目前我国绿色股权年均投资规模仅为424亿元,直接融资占比和发展程度仍然较低,这也限制了金融部门对行业的资金支持。由此看来,在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有必要推动大规模的绿色技术直接投资以助力行业绿色转型发展。 

 

高绿色溢价低碳排放量行业。高绿色溢价低碳排放量意味着该行业绿色转型技术应用的市场空间相对较小,因而降低了私人投资者投资欲望。此时需要依靠政策驱动为主、股权投资为辅的绿色金融引导促进该行业绿色转型发展。首先,开展行业低碳应用领域的研发投资,通过政府引导基金等方式给予行业投资支持,将节能减排作为甄选投资项目重要考量。其次,建设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包括建立严格统一的绿色金融标准、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行业减排信息共享平台,完善信息披露机制等,加强企业节能减排的经营理念。最后,金融监管机构为行业提供优惠的融资政策,将绿色金融的外部性转化为对行业的资金激励。制度和行业发展的不断完善,将会提升私人投资者的投资意愿,从而提升行业绿色金融可获得性、降低融资成本,缩小行业绿色转型所需资金缺口。 

 

低绿色溢价高碳排放量行业。低绿色溢价意味着技术水平相对成熟,行业的绿色转型已进入更加完善的市场化阶段,绿色金融在行业内主要发挥服务型金融的功能。此时该行业内融资风险较低,更加符合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信贷、债券等融资方式满足其资金需求。此外,行业高碳排放量带来的广阔的市场空间也需要政策的手段辅助行业加速其市场化发展。首先,搭建碳交易市场,为行业内碳排放权、用能权交易提供基础,并提升资金流动性,促进金融参与,增强行业发展活力。其次,发展丰富相关绿色保险产品,通过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的合作降低信贷风险成本,为行业绿色转型的资金支持打下坚实基础。最后,除供给侧外,还可利用政策激励扩大绿色转型的需求端市场,吸引私人资本进行投资,促进行业低碳转型的市场化发展。 

 

低绿色溢价低碳排放量行业。相比于低绿色溢价高碳排放量行业,此时行业市场化空间相对较小、行业资金流动性较差, 需要金融监管机构及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以推动行业转型发展。金融监管方面,一方面可以针对低绿色溢价低碳排放量行业制定专门的再贷款、再贴现政策,扩大商业银行资金投放量;另一方面可以降低行业的绿色资产风险权重,增强商业银行信贷投放意愿。政策激励方面,可由政府提供贴息、税收补贴、担保等方式推动行业的绿色发展。此外,也可引导具有长期投资导向的养老金、社保基金服务该行业绿色转型。

 

综上,基于行业特点的绿色金融体系搭建,能够为不同行业提供更加符合其需求的多样性金融服务方式,为绿色金融产品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对于提高行业绿色转型效率,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青岛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魏敏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