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中国特色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思考

2024-09-02  来源: 《银行家》2024年第8期

作者:张春子

 

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培育和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这一重大课题,深刻阐明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五个方面的实践要求,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商业银行必须依靠独特的企业文化和品牌要素创新,推动银行组织创新,实现以价值驱动新竞争优势培育和业务发展。

 

我国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历史渊源与问题

 

中华文化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本源

 

“文化”是中国语言系统中的古老词汇。《易· 系辞下》中讲“物相杂,故曰文”,《说文解字》中讲“文,错画也,象交文”,简单讲,“文”即各色交错的纹理。“化”的本意则为改易、生成、造化,《礼记· 中庸》有“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庄子·逍遥游》中有“化而为鸟,其名为鹏”。西汉以后,文与化逐渐合成一个词使用,《说苑·指武》中有“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的说法,《文选·补之诗》中有“文化内辑,武功外悠” 之说。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将文化定义为“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国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是银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长期金融经营管理实践中,由全体员工共同营造、遵守和奉行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行为规范、银行精神等意识形态与银行运作方式的总和,是银行在长期的经营中折射出来的银行形象。

 

中国特色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有待加强

 

近年来,中国银行业关于企业文化建设的讨论日益深化,众多银行业金融机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积极投身公益事业。例如,农业银行发布“农银公益”品牌,确定“振兴”“守护”“关爱”“圆梦” 四大重点实施行动。工商银行不断丰富“工银光明行”公益品牌内涵,通过常态化、机制化、精准化的公益服务模式,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还有一些金融机构强化与慈善基金会等公益组织合作,打造“慈善+金融”平台,创新特色慈善理财产品,丰富客户服务体验,拓宽资金捐赠来源路径,加强社会公益的影响力建设。

 

但是,我国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有的银行过分追逐业绩,忽视自身企业文化的整体建设,甚至把党团和工会组织开展 的学习和文体活动当作企业文化建设的全部。具体表现为:重结果,轻过程;重业绩,轻合规;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缺乏归属感和荣誉感。实践中,不同种类、不同规模和不同区域的银行在企业文化建设上参差不齐, 有些银行的企业文化建设流于表面、盲目模仿、忽视过程、投入不足,缺乏文化建设规划,“东一榔头,西一 棒子”;即使在同一银行内部,不同干部员工、不同分 支机构和部门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也存在较大差异。 有些员工认为企业文化建设不仅虚耗了时间和费用,还增加了工作量,耽误了自身的日常工作和学习等。

 

新发展阶段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意义重大

 

企业文化建设是强化新发展阶段党对银行领导的需要。党建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党对商业银行的领导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的有机统一,商业银行党组织要在银行经营发展的各类事务中发挥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当然也包括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领导。商业银行应始终坚持以党建为统领,实施文化强行战略,推动全行新战略转型。这是商业银行履行政治责任、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的必然要求。 

 

企业文化建设是新发展阶段商业银行生存与发展的源泉。近年来,随着经济金融形势的巨变,银行业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的“红海”阶段,商业银行的效益、 质量、规模扩张已经受到了资本、市场、竞争、需求等多方面的制约。同时,受相关体制、机制、政策和收入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各类银行在制度及管理水平、员工薪金福利水平等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小,“多元化”的员工思想需要凝聚共识,干部员工的创新精神、士气需要持续不断的催化剂。在这种情况下,升级具有特色的金融企业文化显得非常重要。 

 

特色企业文化建设是商业银行适应新发展阶段新竞争的需要。在银行业新发展阶段,竞争环境充满不确定性,行业的“科技化”趋势需要创新思维,数字技术对于银行的市场竞争影响巨大,各行业的经营业态都在重构,金融风控逻辑也发生了显著变化。直销银行、智慧银行、开放银行、数字银行、平台银行、场景银行、生态银行、元宇宙银行成为主流银行数字化转型的路标。体验、权益、场景、生态、全产品、全渠道、全客群等正成为银行经营发展中的关键词,场景生态经营成为银行提升竞争力、开拓市场的利器。银行必须建设特色金融企业文化,认真处理各种利益冲突,保持全方位的协调、沟通、交流。

 

中国特色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

 

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

 

“诚信为本”一语道破金融行业的立身之本。“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孔子强调“言必信, 行必果”,孟子主张“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秦汉之交有“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的说法。《唐律疏议》中有“商人有行滥短狭者而卖者,杖六十,得利赃重者按盗窃论处”的记载。

 

商业银行在经营发展中必须始终坚持契约精神,做到诚实守信,加强诚信文化建设,将诚实守信理念融入银行业务,覆盖全员、全流程、全方位,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和服务承诺。“底线”又可称作下限、红线、警戒线,是不可触及和逾越的“高压线”,在经营发展中全体员工必须坚守合规底线、道德底线和欲望底线。

 

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

 

古代墨子曾提出:“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晋商强调“利以义制”,徽商突出“以义为利”,浙商践行“义利双行”。新的发展阶段,更要坚守以和为贵、以义取利的做人根本。

 

重义轻利、利以义制是中国金融发展的价值追求,商业银行必须跳出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金融发展路径,弘扬以义取利的中国特色金融经营理念,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帮助人民追求幸福的价值取向, 树立正确的银行经营发展观、业绩考核观和风险控制观,平衡好商业银行的功能性与营利性的关系,让金融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

 

中华传统文化强调居安思危、行稳致远、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东汉荀悦曾说过:“先其未然谓之防,发而止之谓之救,行而责之谓之戒。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言简意赅的风险意识、忧患意识赋予经济主体稳健经营的智慧。

 

在新发展阶段,我国金融业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深化、市场竞争加剧、外部冲击频繁、经济周期调整, 在严峻的考验面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必须坚持稳健经营的策略,将安全性摆在各项业务的最优先位置,高度重视金融风险的关联性、传染性、隐蔽性和危害性,加强制度和能力建设,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

 

革命战争年代的红色金融充分体现了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有气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



守正为心,创新为用。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新发展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只有坚持和弘扬守正创新的理念,才能不断提升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服务质效,才能加快金融强国建设步伐。商业银行一方面必须心怀“国之大者”,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确保金融工作前进方向的正确性;另一方面应坚持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推动金融实现创新发展,以卓越的金融创新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依法合规,不胡作非为

 

“无规矩不成方圆”“法者,天下之程式也, 万事之仪表也”。中国古代国家治理强调“礼法并用”“德主刑辅”“以法护德”。先秦法家主张“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金融业天然面临着较高的道德风险、操作风险,中外金融发展史上,金融机构及其管理者因为违规经营而遭受巨额罚金或法律制裁的案例比比皆是,有的甚至因此一蹶不振被收购兼并或倒闭破产。商业银行必须坚持依法经营、合规操作,不能胡作非为、突破底线,以法治促进银行内部治理现代化。

 

新发展阶段中国特色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

 

美国企业管理学家彼得斯和沃特曼在《寻求优势》一书中强调:“经营最成功的公司,居第一位的并不是严格的规章制度或利润指标,更不是计算机或任何一种管理工具、方法、手段,甚至也不是科学技术,而是公司文化。”在新发展阶段,商业银行要按照党和国家的政策与监管部门的要求,以及自身发展的使命和战略愿景,加快企业文化体系建设。

 

科学规划和建立中国特色商业银行企业文化体系

 

银行企业文化首先要解决“立”的问题。商业银行要认真仔细梳理本企业金融文化发展现状及未来环境变化和包括员工、股东、客户、社会等利益相关者对本行的文化诉求,科学确立本行的发展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及相关理念,把传导发展战略作为银行企业文化工作的着力点,并以风险、资本和市值等指标,衡量商业银行改革、创新、发展成果,检验企业文化工作成效,通过持续的企业文化建设促进发展目标的实现。做好发展战略“最后一公里”的传导,制定和发布银行企业文化手册,增强员工对企业文化和战略的认知和认同,确立关键行为准则,形成员工行为手册,凝聚全行干部员工发展共识。

 

强化对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领导

 

强化党对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领导。商业银行要发挥好党委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领导作用,坚持将党建有效融于特色金融企业文化建设中,探索党建、文化和业务发展之间相融合和促进的有效方法与途径,始终坚持以党建引领银行企业文化建设,促进银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强化银行治理层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要发挥对银行特色金融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董事会的责任主要包括引领、规划、协调、示范和组织实施企业文化建设,并创建适合自身特色的董事会文化。银行高级管理层要发挥企业文化建设直接指挥者的重要作用,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同时,高级管理层要高度重视强化银行员工职业道德观念的养成,要重视员工智力投资,使员工不断吸收新知识,开拓新视野。 

 

强化与国际化、综合化发展布局相适宜的跨文化管理。银行集团要加强本集团境内外机构、控股母公司旗下的各级子公司的文化协同融合。要完善企业文化建设组织领导机制,设立专门的企业文化机构,健全总分行(子公司)“两级”银行企业文化建设推进委员会,统筹推进整个银行集团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确保各项措施的有效落实。

 

强化中国特色商业银行文化体系建设

 

构建诚信文化。只有积极培育中国特色商业银行企业文化,才能筑牢高质量发展的“诚信之基”,才能在日益复杂的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下安身立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打造第二成长曲线的生命线。一方面,要强化“家园文化”建设。通过在银行内部营造“家园”气氛,强化员工凝聚力、向心力和“爱行”意识,使银行核心价值观、发展战略、经营方针得到员工的广泛认同和全力支持。要以弘扬企业精神为核心,以塑造银行企业形象为目标,以建立先进的经营理念为重点,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龙头,以先进机构和个人典型为示范,以落实“绿色金融”政策和加入绿色低碳等方面的国际公约为契机,建立健全健康、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诚信企业文化。同时,银行内部还要构建和谐顺畅的内部沟通体系,给予员工更多关爱,注重护航员工职业生涯,为员工提供充分成长和深造的空间。另一方面,要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要从客户需要出发,不断提升服务品质,以最专业、最便利、最规范的流程和无可挑剔的服务态度满足客户的现实需求和未来期望。银行从业人员要恪守市场规则和职业操守,将诚实守信融入各项业务,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和服务承诺;要发扬银行传统的铁算盘、铁账本、铁规章精神,坚持不做假账,不作错误的信息披露,诚实经营,珍惜信誉,不逾越职业道德和法律底线。

 

构建义利文化。商业银行要在服务实体经济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提升,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获得合理的风险回报,从而实现实体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共生共荣。要借助现代数字科技手段,全面简化银行业务流程、重塑客户体验、建立强大的合规与风险管理能力、推行以数据为中心的策略、驱动数字化转型、学会“先发制人”及灵活应变。要在惠民利民方面下更大功夫。要施金融“底肥”培育“绿色良田”,将绿色可持续理念融入经营管理中。

 

构建稳健文化。一要保持战略定力。发展基于稳健,战略基于文化,效率基于安全。百年老店的传承,真正可持续的是人的技能。在国际地缘政治风急浪高的大环境下,商业银行要保持高度的战略定力,沉稳、冷静、自律,不盲目追求“弯道超车”“跨越式发展”, 不盲目模仿和追随其他银行的做法,不再以超过自身资本和风控能力的规模和速度论英雄。二要将市值稳定增长作为长期目标。2024年1月,国务院国资委相关负责人提出将把市值管理成效纳入对中央企业负责人的考核,引导中央企业负责人更加重视所控股上市公司的市场表现,及时通过应用市场化增持、回购等手段传递信心、稳定预期,加大现金分红力度,更好地回报投资者。随后,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发表题为《以新担当新作为开创国资央企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的文章,再次强调完善上市公司绩效评价体系,充分体现上市公司真实价值。近年来,诸多银行提出打造轻型银行和价值银行的发展目标,这无疑是非常正确的战略选择。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股息、低估值的上市银行机构的市值考核受到市场投资者更多关注,更被看作是维护资本市场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交易的重要砝码。三要抓好市值管理的牛鼻子。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市值理念。市值管理核心是价值管理,即提升企业的内在价值,但决不能为了迎合市场而操纵股价。要为股东持续不断地创造最大的价值,不断地优化企业的经营战略和管理,实现公司可持续发展。其次,要坚持稳健经营的发展文化。健康平稳发展就是“赢”,市场价值的稳定持续增长就是“赢”。适应新发展阶段从“西部牛仔型”经济到现代“太空船”命运共同体经济的转变。立志打造“百年老店”的商业银行,要弯下身子做银行,经营活动要从“狩猎型”转变为注重人性发展和价值沉淀的“固定农耕型”,摈弃过去长期的粗放型“烧荒种地”式规模扩张模式。银行要牢牢把握金融“五篇大文章”和重要城市圈、资本市场活跃、“一带一路”、新基建特别是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为公司和个人客户提供高质量投资组合管理,为客户和银行创造更大价值。再次,要加强公司治理建设,实现与资本市场良好互动。银行可结合国家有关政策和自身的情况,设计出适合本行特色的股权激励模式,比如业绩股票模式、股票期权模式、限制性股票模式等。同时,银行投资者关系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合规做好信息披露、媒体公关、社会责任履行、股利分配、投资者沟通、公司危机管理等工作。四要科学高效配置资源。新发展阶段,商业银行要重新构建或强化资产负债管理底层逻辑,包括以净息差为核心目标,服务实体经济并做好风险防控;灵活调整资产负债管理策略,综合应对多重约束;高效平衡规模、结构、价格、资本等要素;打造健康可持续的资产负债表等。商业银行必须紧抓资产负债管理这个“牛鼻子”支柱,强化差异化管理理念,洞悉宏观经济波动的周期性特征,以资产负债管理的底层逻辑为基础,以发展战略为导向,从周期视角强化资产负债管理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把好资产负债资源配置的方向和节奏,强化风险防控和数字科技支撑,提高银行各级分支机构经营管理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实现穿越周期的稳健经营,确保银行市值长期稳定增长。五要加快推进经营管理模式的革命。坚持以数智技术为核心技术支撑的“轻资本、轻资产、轻网点、高质量、高科技”的发展方向,打造知识型、财富管理型、综合金融服务型银行品牌形象, 成为客户财富的最可靠“管家”。人才是新质生产力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能动主体,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要聚焦转型发展的战略需求,加大力度培养具备信息技术知识和金融业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构建创新文化。银行要向“新”而行,加强金融创新,积极布局,不断探索支持科技创新的路径,在“贷”动新质生产力的同时,持续探索以更高质量金融产品和服务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银行创新文化建设,应突出能力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流程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要以全体员工思维变革和能力提升为切入点,以改革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为基本依托,整合、提升、发展、创新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 构建学习型银行、打造优质服务品牌,创新具有强大竞争力的“爆品大单”金融产品和服务,结合新经济企业发展特点和科创企业发展阶段,在授信、期限、额度、模式上实施差异化管理,丰富支持新经济企业的信贷产品体系。 

 

构建合规文化。一要高度重视国际经营合规。合规问题是银行国际化的“阿喀琉斯之踵”,在国际地缘政治急剧变化、国际金融霸权主义金融制裁大棒乱飞、中国经济金融发展转型的背景下,合规文化建设对于大中型商业银行集团是至关重要的“护体金刚”。在合规上要做到从银行高层发动和落实,上级管下级,下级对上级负责。银行在自身分支机构、跨国子公司经营和支持诸多企业客户国际化经营的过程中,要严格规避国际金融制裁风险、东道国主权风险等对银行正常运营和资产质量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事项。二要强化合规理念和意识建设。银行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应科学确定合规基调和目标,积极倡导合规从高层做起、合规人人有责、合规创造价值、主动合规、合规与监管有效互动等合规文化理念、意识和行为准则,强化正负激励机制的促进和约束作用。同时,要在全集团树立诚信与正直的职业操守和价值观念,强化全体银行员工的合规意识,促进自身自觉合规与外部监管的有效互动。三要强化合规组织体系建设。商业银行要借助现代数字技术建立健全合规风险管理组织框架,并配备充分的资源,实现对全集团合规风险的有效识别和管理,促进全集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确保银行依法合规经营。银行要综合考虑合规风险与国别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其他风险的关联性,确保银行内部各项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的高度一致性。四要强化内部管理。要以全员合规为目标,构建合规管理长效机制,创建一个友好和谐、制度严明的工作环境,建立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相结合的科学监督机制,规范员工管理行为,将个人追求和银行事业紧密联系。合规文化载体应与日常业务工作、政治思想教育、合规管理活动融合起来,避免搞成“两张皮”。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商业银行培育特色金融文化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基础工程、长期工程,需要从各种利益相关者、治理层到普通员工的共同努力、久久为功。 

 

(作者系清华经管中国金融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