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05 来源: 《银行家》2024年第8期
作者:于启春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把普惠金融列为“五篇大文章”之一,充分体现了我国金融工作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为新时代普惠金融发展指明了方向。交通银行(以下简称“交行”)作为中管金融企业、经济领域的“国家队”,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持续完善普惠金融产品服务体系,努力打造特色优势,推动普惠金融与科技金融等融合发展,积极探索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之路。
凝聚发展共识,紧抓数字变革机遇,新时代做好普惠金融服务大有可为
深刻认识普惠金融发展的重大意义
发展普惠金融是服务实体经济的客观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对加快建设金融强国进行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在深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高效优质的普惠金融供给具有较强的支撑作用。通过对广大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加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服务,能够实现金融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有助于扩大就业和消费,提升居民收入水平,推动有效需求的良性增长和国民经济循环畅通,因此,发展普惠金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能为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发展普惠金融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发展普惠金融,目的就是要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满意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特别是要让农民、小微企业、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及时获取价格合理、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普惠金融所体现的社会公平理念、所惠及的重点群体与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高度一致。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有助于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广大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对于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从银行自身层面来看,发展普惠金融是实现战略转型升级的关键要义。在当前银行业净息差普遍承压的背景下,“垒大户”等传统粗放式管理模式已难以为继。商业银行亟需做优资产负债结构,推动服务重心下沉,将战略重点转向深耕小微、科创、涉农等民生领域,构建全新的商业模式。服务小微企业有利于稳息差、控风险,是商业银行培育未来潜在中大型客户的重要基础,是实现业务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构建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普惠金融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普惠金融向高质量发展进阶升级。自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以来,我国普惠金融取得了长足发展。近年来,国家持续引导银行业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已从2018年末的9.36万亿元增加至2024年3月末的31.4万亿元,保持增量扩面良好态势,普惠金融服务在覆盖率、可得性、满意度等方面持续提升。站在第二个十年的历史新起点,2024年5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未来普惠金融发展的整体目标与推进措施,普惠金融服务逐渐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大范围上实现高质量发展。
数字科技蓬勃发展为普惠金融发展添动力。随着大数据、AI、物联网等技术在金融领域的深入应用,小微企业融资已经从传统抵质押担保等增信模式向数据增信发展,通过大数据对接有效整合客户多维度信息,科技赋能改进授信审批和风险管理模型,有效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运营成本高等问题,极大地提升小微企业、“三农”等各类市场主体的金融服务效率。未来做好普惠金融这篇大文章,需要进一步以数字科技助力普惠金融事业攻坚突破,拓展多元化的触达渠道、完善场景化的产品体系、实施高效化的管理服务、健全智能化的风控模型,全面赋能普惠金融发展提质增效。
市场主体活力迸发为普惠金融发展绘前景。近年来,我国经济运行整体呈现回升向好态势,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完善,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一项项惠企政策精准落地,为广大小微企业创造了较好的宏观发展环境。量大面广的小微企业是稳经济的重要基础、稳就业的主力支撑。2023年末全国登记在册经营主体达1.84亿户,全年新设经营主体3272.7万户,同比增长12.6%,形成了生机蓬勃的市场生态。优质中小微企业不断涌现,目前全国已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14万家,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万家。另据央行统计,2023年末普惠小微授信户超6000万户,占全部经营主体的三分之一,仍有大量的小微经营主体属于“信贷白户”,新时代做好普惠金融大有可为。
尽管我国普惠金融已经取得较大成就,但也面临着诸多方面的挑战。比如,普惠金融服务内容应该丰富全面,但目前仍存在区域、受众不均衡的问题,部分欠发达地区、特殊弱势群体的金融服务可得性相对较低,普惠金融服务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金融科技日新月异,但应用能力和风险防控水平仍需持续提升,数据要素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数据资产变现信用价值仍需探索。商业可持续性与风险防控的平衡方面仍有困难。
创新发展模式,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交行奋力谱写普惠金融大文章
健全普惠金融发展长效机制
近年来,交行高度重视普惠金融发展,强化顶层设计,将普惠金融上升为全行战略,形成以普惠金融发展委员会为引领,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和普惠金融委员会为统筹的组织架构,在总、分行均成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和乡村振兴金融部,集全行之力推动普惠金融和乡村振兴业务发展。不断深化普惠金融内涵,扩展普惠金融外延,以小微客户为核心,将普惠金融与个人金融、零售信贷、信用卡等专业条线工作融合开展。持续优化普惠金融经营机制,通过单列信贷计划、绩效考核倾斜、授信尽职免责、内部资金优惠等方式有效落实监管要求,切实将普惠金融大文章落地落细。
不断深化金融产品创新供给
交行全面打造“两通两贷”品牌和产品体系,着力提升交银普惠品牌影响力和市场感知度。普惠金融和乡村振兴分别以“交银展业通”和“交银益农通”为统一品牌,包含全行两大线上产品“普惠e贷”和“兴农e贷”及各类线下产品。聚焦科创、制造业、乡村振兴等普惠小微重点领域打造特色产品,通过统一设计及系统支撑将场景项目快速落地。推进数字化流程再造,通过加强动态人脸识别、远程音视频技术应用、抵押登记直连直办、优化准入及核额规则等举措,提升申请、受理、审批、提用等全流程线上服务水平。
积极结合网点综合化转型,推动全员做普惠。搭建培训体系,强化资质管理,落实“持证上岗”,打通各条线客户经理普惠业务办理权限,全行实现网点普惠贷款展业基本全覆盖。强化公私联动,支持客户经理结合小微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其精准匹配结算、代发等综合服务,实现资产与负债业务相互促进、良性循环。
强化普惠金融和科技金融协同发展
交行聚焦“支早、支小、支硬科技”,围绕科技型企业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不同发展阶段,创新推广科技型小微企业专属产品线“科创易贷”,做好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一是支持初创期科技型企业成长壮大。综合人才资质、知识产权等多维度数据,创新推出“科创人才贷”,为高层次人才创业提供资金支持。二是丰富成长期科技型企业融资模式。支持分行结合当地政府奖补、知识产权、创新积分等,“定制智慧知产贷”(上海)、“交鲁科创e贷”(山东)等属地特色化服务方案。三是提升成熟期科技型企业金融服务适配性。调整“科创快贷”产品信用额度上限最高至2000万元,助力创新主体加速成长。四是聚焦新能源、制造等重点领域,落地比亚迪链、宁德时代链、青岛海尔链等重点项目,加大科创产业链条支持。
依托主动授信升级科技型小微企业服务模式。过去,传统业务模式通常是基层先触达客户,向客户介绍产品,再由客户申请贷款,获得贷款额度,客户被打扰多,基层服务效率低,作业成本高。交行依托隐私计算技术、数据沙箱等技术手段,积极推进分行与火炬中心、地方大数据局及征信公司合作,通过大数据对接为科技型小微企业精准画像,匹配总行“科创快贷”“科创人才贷”及分行特色产品,推进主动核额授信实施,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总分挖掘名单+基层直客营销”的运营模式,实现客户精准直达,服务效率高,客户体验佳。
金融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锚定农业强国战略目标,交行认真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要求,按照“聚焦重点、做出特色”的工作思路,依托数字赋能“三农”服务质效提升。迭代优化“兴农e贷”产品体系,依托金融科技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体系建设成果,支持分行结合“一县一业”灵活定制江苏“蟹农贷”、河北“蒜黄贷”等涉农场景特色产品,大力支持乡村富民产业发展壮大。强化对头部粮食领域农业龙头及链属企业、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名单的金融服务,支持水利、智慧农业、生态治理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落地。在交通银行小程序、手机银行等多渠道设立“交银益农通”乡村振兴服务专区,为“三农”客群提供融资、结算、商城、资讯等综合金融服务。
持续拓展定点帮扶金融服务广度深度。扎实推进甘肃天祝县、四川理塘县、山西浑源县的定点帮扶工作,围绕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不断发力,持续推进消费帮扶、教育帮扶等,推动“菌菇贷”“牦牛贷”等特色助农金融产品增量扩面,开展“乡村有好物,交行助振兴”助农增收直播带货专场等活动,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探索创设股权投资基金、慈善信托、数字化平台建设等综合金融帮扶模式,形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全面筑牢风险防控根基
优化数字化风控体系。围绕以数据优化业务决策、驱动业务增长的目标,广泛引入人行征信、工商、税务、司法、房产评估等政府及第三方数据,依托大数据技术深度挖掘普惠小微客户特征,自主研发搭建一整套针对普惠客户的风险评分模型,建立覆盖风险识别、计量、分析、监控的全流程数字化风控。在贷前准入、反欺诈、贷中预警、贷后催收、续贷年审等各个应用场景,实现精细化风控策略管理,全面提升普惠业务风险防控能力。
搭建专业化风险管理模式。打造“总行—分行”两级集中贷后监控管理模式,运用大数据评级模型锁定高风险客户实施定期监控,大力推广贷款支付白名单应用,提升贷后管理效率,确保信贷资金用于“真普惠、真经营”。保持案防高压态势,开展“不法贷款中介”“防范违法放贷”等重点领域专项治理,加强信用、合规、操作、欺诈等各类风险防范,做好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优化不良容忍和尽职免责实施细则,营造基层敢贷愿贷能贷氛围。强化系统数据源头管控,筑牢普惠信贷数据质量管理长效机制。
聚焦发展关键,充分发挥多方力量,共同探索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有效路径
深化信用信息归集共享
海量优质的数据是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基础,有助于金融机构完善小微企业、新市民等群体的信用画像,扩大信贷供给并降低风控成本。从持续强化普惠金融服务功能的现实需要来看,除了企业数据外,还需广泛连接公共数据、第三方数据等,帮助银行补充信用评价和授信判断。为进一步发挥数据要素对普惠金融发展的倍增效应,需要政府、监管、金融机构、数据服务商等多方协同,共同深化信用信息归集共享机制和平台建设,并加强数据资源标准体系建设。通过建立统一的管理标准和指导原则,疏通“数据烟囱”,提升数据要素高质量供给和开发利用水平。
健全科创小微专业化服务机制
科创小微企业具有轻资产、研发投入大和成果转化周期长等特点,与银行传统信贷审批体系和业务模式不匹配,应以新模式、新途径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看得懂”是“贷出去”的前提,一方面要“向内看”,聚焦垂直领域培育科技金融专家团队和投研专业人才,优化科技金融架构队伍、品牌建设等,构建科技金融护城河。另一方面要“向外看”,广泛链接行业内外优质资源,携手政府、投资机构、孵化机构、企业客户等多方打造科技金融生态网络,充分满足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全方位综合金融服务需求,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强化科技自立自强。
大力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
普惠金融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为社会各阶层群体提供金融服务,对于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普惠金融重点服务群体众多,但信息化进程、数字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导致城乡“数字鸿沟”问题日益凸显。对此,需深化银政合作,推动普惠金融与乡村治理融合发展,通过数字村务平台建设、智能终端布设等,支持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和公共服务领域补短板,推进涉农信贷服务数字化,提升数据标准化和归集利用水平,实现普惠涉农信贷资金精准化、批量化下沉,保障综合金融服务可及性,打通金融惠农服务“最后一公里”。
完善多层次普惠金融服务供给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及监管的政策文件中,涉及普惠金融部分,均对保险、资本市场提出了工作要求。当前,普惠金融的市场服务主体多以银行为主,涉及保险、资本市场等领域的支持力度有待提升。面对普惠客群日益多元化、综合化的金融服务需求,银行业需进一步发挥牌照协同优势,深化综合化经营,保险、证券、投资机构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共同参与,推动普惠金融服务从简单的支付、存贷款等初级形态向保险、财富管理、投融资等更高级阶段演变,建立并完善多层次、广覆盖的综合普惠金融体系。
建设高质量的普惠金融体系,为实体经济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需要久久为功、持续加力。未来,交通银行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聚焦痛点堵点难点,不断优化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扎实做好普惠小微、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的金融服务,着力提升综合服务水平,为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作者系交通银行普惠部/乡村振兴部总经理)
责任编辑:张志敏